【经营管理】DIP+DRG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变革迭代”到来


自2019年国家医保局公布30DRG试点城市名单后,医保改革不断加速落地。而今年DIP分值付费“疾风骤雨”地到来,在医疗圈掀起一股讨论热潮。

 

20201120日,国家医保局颁发了《国家医疗保障病种分值付费(DIP)技术规范(1.0版)》。明年3月起,具备条件的地区备案后可以先行启动实际付费,年底前全国71个试点地区全面实施。至此,DIP付费方式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image.png

由此可见,医保支付制度的不断改革就是为了实现有效的医保控费,规范医疗行为,使医疗资源合理化,所以医疗机构面临的运营管理压力也日趋紧迫。

 

1、什么是DIP

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 DIP)是利用大数据优势所建立的完整管理体系,发掘“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的共性特征对病案数据进行客观分类,在一定区域范围的全样本病例数据中形成每一个疾病与治疗方式组合的标化定位,客观反映疾病严重程度、治疗复杂状态、资源消耗水平与临床行为规范,可用于医保支付、基金监管、医院管理等领域。

即DIP付费不是按照病人在院的实际项目(后付制)支付给医疗机构,而是按照各疾病诊断相关租制定想要支付标准,预付医疗费用的付费方式。

 

2、DIP支付制度赋能绩效管理改革

 

DIP预付制的实施,紧逼医院由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化的质量效益模式倒戈。因为传统的绩效激励一般采取收支结余或成本核算提成方式,项目的多少与绩效成正比,容易导致医生小病大治的过度医疗现象发生。

而DIP预付制支付,某个病种的支付标准是次均费用,即将过程控制转变为结果控制。过度检查与过度医疗的方式只会增加医院的成本支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过度医疗的现象发生。

 

DIP预付,紧逼医院关注服务能力的提升转型,提升医疗质量和病案质量。因为在基于价值医疗的同病同治同质同价的原理,要将均次费用和平均住院日等指标都分解到每个支付病种,所以主要参考依据就是医疗质量。

规范临床路径管理,提升医疗质量的同时通过降低住院时间,提升医疗效率;加强病案首页的质量和提高编码人员的能力,确保主诊断和次诊断的正确。

 微信图片_20201012182407.png

总而言之,无论是DRG还是DIP,都是要将医保支付从按项目收费的“后付制”向按病种收费的“预付制”改革。鼎信医管认为,想要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就要顺应医疗的“变革迭代”政策,从内部绩效为抓手,朝着医保患共赢的目标前行。

 

鼎信医管作为医院管理专家团队,为解决医院经营管理问题,启动驻点医院辅导工程。进行专家驻点辅导、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医院经营管理,帮助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image.png



18688968381
18688968381